近日,东莞市中心城区“一心两轴三片区”建设现场指挥部召开了《东莞市体育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概念规划设计》专家咨询会。通过现场、线上会议结合的方式,邀请到了来自城市规划、园林景观、建筑设计、市政交通、体育运营等领域的五位资深专家、学者组成专家组进行咨询,并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担任专家组组长。
会议现场照片
市体育中心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北端,南邻市政府及规划轨道交通6号线地铁站,周边有大量旧村环绕,区位条件优越,是东莞8公里城市慢行公共体系中的重要节点,也是鸿福路山水文化轴线上的重要体育文化场馆,建成至今已近三十年历史,曾举办过世界蹼泳锦标赛等重要国际赛事,对东莞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。
《东莞市体育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概念规划设计》区位及设计范围
由于建成年限久远,目前市体育中心场馆、场地及设施存在形象品质不佳、场地设施老化、人气活力不足等问题。为顺应城市发展需求,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,加快推动市体育中心城市品质提升,现场指挥部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《东莞市体育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概念规划设计》编制工作,目的是高标准、高水平、高质量推进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片区建设,立足片区更新统筹,推动市体育中心功能活动及设施环境提升,现已形成中期成果。
市体育中心鸟瞰图
主入口效果图
专家组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《东莞市体育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概念规划设计》的成果汇报,充分肯定该研究成果对于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一致认为方案内容详实完整、工作扎实,并从项目定位、城市形象、交通组织、场馆运营、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。
袁奇峰
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
袁奇峰建议:一是按照体育综合体的方向进行改造升级,通过植入经营性物业、优化场地布局来提升市体育中心的可持续性;二是强化大型活动赛事期间的场地内部交通组织研究,远期结合周边城市更新同步解决道路疏解问题;三是优化室外二层平台、连廊通道的布设位置及高差处理,提升慢行体验的舒适性。
王晓东
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
王晓东建议:一是按照体育综合活动中心的目标定位,服务于社区生活并满足专业赛事活动需求;二是围绕建设环形跑道,完善商业配套和休闲运动场地,并考虑设置机械式停车设施解决市民群众来此运动休闲的停车需求;三是进一步提升场地鸟瞰效果的辨识度,并加强场馆的智能化、低碳化管理运营。
梅卫平
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股东、监事会主席
梅卫平建议:一是提升市体育中心的IP形象,增强场馆立面、出入口的形象标识性;二是进一步研究满足大型赛事人流疏散、停车及周边交通承载力的解决方案,减少城市交通负担;三是充分利用零星空地,提高绿化覆盖率,为市民群众提供遮阳、舒适的体育活动空间。
徐士伟
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轨道所所长
徐士伟建议:一是加强停车分析,结合周边停车需求及承载力,研究市体育中心与周边地区之间停车设施的供应关系;二是分别设立人行和车行出入口,强化内部交通人车分流;三是加强市体育中心与公共交通的接驳,结合赛事活动需求制定合理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,缓解对周边道路交通造成的压力;四是远期结合城市更新增设地下停车位。
刘彤
深圳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
刘彤建议:一是根据城市片区整体规划及周边社区改造,打造区域性产业社区的体育产业综合体;二是加快明确投资模式,以打造市体育中心综合体为契机,结合城市更新拉动社会资本投资;三是提前规划2025年全运会可争取的项目并纳入改造计划,提前做好相关准备;四是现阶段以微改造为主,明确项目整体定位,按照运营前置的理念指导项目规划设计。
下来,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,尽快完善方案成果,以确保高起点、高质量、高水平推动市体育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作。
网友跟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