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城区片区公共服务布局结构图 ■根据规划,东莞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“首善之区” 记者 程永强 摄 《东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(2016-2020年)》获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昨日,第四届东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举行第2次会议,审议通过了《东莞市各园区、镇近期建设规划(2017-2020年)》和《东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(2016-2020年)》(以下简称《城区规划》)等5个项目。副市长刘炜出席会议。 会上,刘炜寄语委员们深入开展调研,对东莞本土的历史、现状、未来作深入思考,借鉴省内外、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,提出更多、更好的意见和建议,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,把东莞建设成更加美丽的城市。 按照规划,中心城区范围主要包括莞城、东城、南城、万江4个街道,总面积为222.4平方公里。城区片区的协调范围包括中心城区、高埗镇、石碣镇,总面积为292.2平方公里。 根据规划,东莞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“首善之区”, 至2020年的常住人口规模达135万人。其中,中心城区规划明确了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区域综合服务中心的目标,通过提升服务业比重,支撑全市迈向“万亿俱乐部”。 规划目标:中心城区打造市域综合服务核 目前,城区片区已经形成千亿经济体量,现代服务业领先全市。虽然中心城区以综合服务业功能为主,但首位度不够。 《城区规划》明确,中心城区将需要预留承载周边地区产业溢出的空间,同时在市域差异化分工下,中心城区要承担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职能,打造市域综合服务核的任务。 在产业布局上,中心城区将引导环城路以内存量工业用地改造为科技研发、文化创意、 新型产业及生活服务用地,环城路外围则布局形成东城桑园—温塘、万江西部片区两大产业集聚区。 根据《城区规划》,东莞中心城区将实施“强心、提质、外联、内畅”策略,提升服务业比重,支撑全市迈向“万亿俱乐部”。加强自主创新、结合自创区建设,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“首善之区”。 交通完善:预留跨江通道联系西北组团 目前,中心城区新建梨川大桥、东莞大道延长线,并已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。但是,中心城区的短板包括对外联系、跨江联系、交通拥堵有待提升。其中,主要体现在与松山湖片区联系不足,与松山湖片区等仅通过已饱和的松山湖大道城市主干道联系,与东部各镇缺少快速通道联系。 《城区规划》提出,近期加强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片区的快速联系建设,对接松山湖片区和滨海湾片区,打造区域一体化的路网结构。优化城区内部道路,推动莞城、万江的城市道路改造,逐步疏通拥堵路段。 《城区规划》显示,尽快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,适时启动2号线三期建设工作,全面推动东莞进入地铁时代。强化组团间的交通可达性,向东,推进建设松山湖二通道、桑茶快速(市“十三五”重大项目)2条对外快速联系通道,加强与松山湖片区对接。向南,通过环莞快速路(二期),对接滨海湾新区。值得一提的是,规划预留高埗镇颐龙路连接万江金龙北路的过江通道,宽度控制为60米。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络方面,推进红粉岭路网、汾溪北路、银龙路、水蛇涌二路、迎宾北路等21项近期道路建设。加强交通节点改造,提高城市道路网络整体运行效率,推进东莞大道—水濂山路立交、八一路、体育路、东城路、旗峰路、鸿福路等6处拥堵治理。 近期:划定9处近期重点建设片区 《城区规划》在教育、医疗以及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方面也有大量计划。其中,针对目前东莞中心城区学位供给不足等问题,《城区规划》提出,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中小学校设施布局,推进10多项教育设施建设项目。 《城区规划》划定了近期重点建设地区,以综合服务提质、产业创新升级、风貌魅力提升为重点,主要分为3类9处近期重点建设地区。其中,综合服务提质重点建设地区,以综合服务核心区为主。产业创新升级重点建设地区,包括东城牛山片区、东城桑园—温塘片区、万江新中心—水蛇涌片区、南城宏图片区、南城白马片区、南城水濂片区、东城同沙片区。 此外,规划还划定了10片城市更新重点地区,包括南城CBD、元美社区东部、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、龙湾滨江、新城文化商业区、蚬涌工业园、谷涌养老社区、黄旗南、主山、滨江等城市更新重点地区,总面积为31.4平方公里,结合“三旧”改造项目,逐步开展城市更新。 9处近期重点建设片区 莞城历史城区:该片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城区,是东莞历史人文风貌集中展示的地区。近期重点完善配套设施,推进兴贤里保健院、中心小学分校扩建;治理旗峰路交通拥堵,东引运河建塘至石鼓段,推进新风路魅力小城样本路建设。 东城牛山片区:该片区是以科技研发、创新孵化、智慧产业为特征的新型产业集聚区。近期项目共21项,借助自创区建设,重点推进东城榴花公司艺术家创作基地增资扩产项目、牛山兴华家具地块、梨川鸿盛食品(工业)产业园、华勤总部等10项文化、新型产业和总部经济项目等。 东城桑园—温塘片区:该片区为中心城区与东莞站交通枢纽联系的北部战略节点地区,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低能耗低排放的都市产业集聚区。近期项目共19项,重点建设东城东部新型产业工业园和桑园长恩路旁地块;完善桑园小学等10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;推进桑茶快速等3项交通设施,桑园加油站等4项市政设施建设。 综合服务核心区:近期项目37项,通过“三旧”改造,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18项产业和服务项目建设;开展交通治理,整治体育路、东城路、鸿福路和优化红粉岭路网;围绕轨道交通2号线4站点开展TOD开发;推进万达世博、东城中路、阳光路的魅力小城建设;推进南城国际商务区建设。 万江新中心—水蛇涌片区:该片区是万江城市副中心,也是中心城区辐射带动水乡经济区的桥头堡,重点发展教育产业、文化创意产业、滨水居住等功能。近期项目共14项,重点推进万江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4项文化创意项目建设;建设万江新文化中心、万江中心小学金丰分校等4项文化、教育公共服务设施;建设万江环城路新城大道立交等 6 条道路。 南城宏图片区:近期项目共13项,借助自创区建设,通过“三旧”改造引入现代物流、现代服务产业项目9项;围绕蛤地站进行TOD开发。 南城白马片区:该片区为东莞市重要的服务创新载体,在保护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基础上,借助自创区建设,推进天安数码城和石鼓片区“工改工”项目。 南城水濂片区:该片区为研发总部和高新技术引进平台。近期项目共3项,通过宏远国际人工智能(AI)产业中心项目、南城东莞联科国际信息产业科研中心、南城凯达科技设计中心项目的建设,推进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平台的建设。 东城同沙工业园片区:近期项目共13项,重点通过建设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园区、东莞博力威电池有限公司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 7 项新型产业项目,引领产业升级。做好松山湖第二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。 ■焦点关注 将对2008年版全市综合交通规划进行修编 如何解决交通拥堵、预留市政用地、文物保护等问题,备受规委会委员关注。对于交通拥堵的问题,市规划局提出,以强心提质的思路,进一步加密针对通勤的轨道交通线网,支撑公交的转型。 市政用地 优先保障市政设施落地 市城管局总工陈烁钊表示,近期各镇建筑垃圾情况严重,很多镇自身没办法消纳,再加上周边偷倒现象严重。针对这一问题,城管部门推动镇街选址,预留消纳用地。但从《城区规划》的近期建设行动计划中并未体现出来,建议增加建筑垃圾消纳用地。 对此,编制单位回应,中心城区的《城区规划》与总规同步编制,在总规里已落实了垃圾设施用地。在做两规重叠时,也优先保障市政设施的落地情况。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与城管局对接,如果市政设施有具体项目,可纳入《城区规划》项目库里落实。 城市治堵 将修编全市综合交通规划 “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非常严重,但在规划里没有重点突出出来。”市社科院科研部主任胡青善认为,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交通问题上。总体感觉,目前的规划还是按照传统规划的体系进行,内在逻辑、问题意识、目标导向不清晰,建议加强规划研究。 东莞市理工学院教授刘川也表示,港珠澳大桥的通车、深中通道的建设,这些重大区域交通对东莞带来很大的影响。特别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,对东莞中心城区的定位、建设目标等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。如何应对这些变化,建议在规划中体现出来。 对此,市规划局局长黄宇东表示,在规划上将对2008年版的全市综合交通规划进行修编,优化东莞的路网格局。此外,该局完成了新一轮轨道线网规划,除了强调内畅外联,更主要以强心提质的思路,进一步加密针对通勤的轨道交通线网,支撑公交的转型。“用常规公交来进行整体局面的扭转,力度有限,我们还是寄望于轨道交通。”黄宇东表示,发展轨道交通主要涉及用地和资金的问题。接下来,在线网规划的基础上,再根据TOD政策的探索和尝试,一步一步地推动。“这些问题在近期规划里不能完全解决,但这是我们规划者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,所以非常赞同两个委员的意见。”(记者 潘少婷) |
0人参与0条评论 >